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各族人民親如一家,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各民族共同開拓了我們遼闊的疆域,共同書寫了我們悠久的歷史,共同創造了我們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們偉大的精神。我國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各民族在各個歷史時期所創造和留存下來的文物,是中華民族綿延不息發展壯大的實物見證,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滋養。
民族文化宮于1959年建成,藏有文物近5萬件,古籍文獻20萬余冊,是我國收藏少數民族文物、古籍文獻和美術作品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專業機構。6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為民族工作服務、為民族文化事業服務、為民族團結進步服務”宗旨,積極履行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進一步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功能,推動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我們策劃推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將陸續推出十個專題展覽。首展“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精選70多件珍貴文物,圍繞國家統一、多元一體的主題,通過“政令安邦”“冠服立制”“美美與共”三個單元,講述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展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麗畫卷。
觀眾參觀
展覽現場
政令安邦
冠服立制
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