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rjv4j"></dfn>
  • <meter id="rjv4j"><em id="rjv4j"></em></meter>
    <meter id="rjv4j"></meter><i id="rjv4j"></i>

      <u id="rjv4j"><del id="rjv4j"><bdo id="rjv4j"></bdo></del></u>

      水族麻江型十二芒銅鼓

      來源:民族文化宮   作者:博物館   2019-01-03


        收藏于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的這件銅鼓是水族古老的樂器和重器。1991年征集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本寨水族鄉。系祖傳世物,年代為明代。鼓面直徑55厘米,高28厘米,根據其形制、紋飾、流傳地區、標準器比照等因素,此件銅鼓屬麻江型十二芒銅鼓。

        銅鼓是一種古老而珍貴的古代民族文物。它集冶煉、鑄造、雕刻、繪畫、裝飾、音樂、舞蹈、宗教于一身,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創造的獨具特色的青銅藝術瑰寶。留存至今的各類銅鼓,鑄造年代上溯春秋戰國,下迄明清時代,不僅可以看作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而且是一部生動的民族科技史文獻。不同類型的銅鼓有著不同的冶煉技術和工藝水平。表現了各民族不同時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審美情趣。均包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民族史、民族學、民族科技、民族藝術以及民族風俗、文化等的重要文物。


      一、關于銅鼓起源的幾種觀點

        關于銅鼓的起源地,學術界中有以下幾種看法:
        1、起源于印度。此觀點的主要依據是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一書中所說:大銅鼓“出自南蠻天竺之國也”, 小銅鼓“唐樂圖傳天竺部用之”。甚至將銅鼓上的“卍” 紋同佛經上的梵文聯系起來。其實這里所說的天竺之國實際上是指中國西南部地區?!对颇蟼湔鳌份d《云南紀游》說,大理即古時天竺妙香國,并非今日的印度。實際上,從古至今印度從未出土過銅鼓,更不可能是銅鼓的起源地。
        2、起源于柬埔寨。主要依據是印度尼西亞出土的銅鼓上孔雀紋和象的形象。德國人邁爾和富瓦著《東南亞的銅鼓》一書就持這種觀點。
        3、起源于越南北部。此觀點最先由黑格爾提出,1932年法國學者戈露波發表《金屬鼓之起源及流布》一文,對黑格爾的觀點做了肯定。后來,這個結論被中國鏡內出土的大量原始形態銅鼓的事實所推翻。
        4、起源于中國南方。元代,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就指出銅鼓起源于云南西南部地區。19世紀末,荷蘭學者提出銅鼓起源于廣東南蠻,而后傳入廣西、貴州、云南、湖南等地。到19世紀60年代,日本學者提出銅鼓起源于滇池附近。從現在的考古發掘材料看,云南萬家壩出土的銅鼓年代最古老,屬距今2700多年的春秋早期,據研究其礦料也來源于滇池一帶。說明銅鼓確實起源于滇西至滇中的滇池一帶。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觀點得到了學術界絕大多數人的贊同。
        銅鼓起源于何物,學術界向來有不同觀點,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種:
        1、起源于錞于說。理由是銅鼓和錞于有若干相同之處,如通身皆銅、一頭有面、中空無底、都流行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清人朱彝尊在《南海神廟二鼓圖跋》中說:“竊思作錞于以和鼓,度其形略似。第鼓穹其腰而錞削其下,鼓蒙兩面錞去其底”。
        2、起源于革鼓或木鼓說。魏時的《嶠南瑣記》提出銅鼓起源于木鼓的看法,認為因南方潮濕,皮鼓易于受潮,便改皮鼓為銅鼓,銅鼓面和胸部象扁形皮鼓。
        3、起源于銅釜說。王陽明《征南日記》中有“詩云:‘銅鼓金川自古多,也當軍樂也當鍋……’殆此物也?!弊?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云南祥云、楚雄等地出土一種銅鼓,整個形狀與其同時出土的銅釜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楚雄萬家壩出土的早期銅鼓,也多有煙熏痕跡。中國的大多數學者贊同銅鼓起源于銅釜說。

      二、銅鼓的類型及其特征
        根據流傳銅鼓的形制、紋飾、鑄造年代等因素,學術界根據出土的標準器,把銅鼓大體分為七種類型,即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北流型、靈山型、麻江型和西盟型。各種類型的銅鼓均有其自身的年代和外形特征。
        萬家壩型銅鼓以云南楚雄萬家壩出土的銅鼓為標準器。約產生于春秋早期,延續到戰國早期,前后約400年。其特征是面徑小,鼓胸突出,鼓足短而足徑特別大,鼓身矮而成扁平形。胸腰間附有兩對小扁耳。其花紋簡單粗糙。鼓面的太陽紋有的有芒,有的無芒。個別鼓面的太陽紋外有一道暈圈。鼓胸鼓足素光無紋。鼓腰部由幾條縱線劃分成若干個方格形,鼓內壁有簡單的云紋、爬蟲紋和菱形格子紋。
        石寨山型銅鼓以云南石寨山古墓群出土銅鼓為標準器。其年代是從戰國時期至東漢初期,前后延續了約500多年。這類銅鼓的特征是面徑大于腰,胸部突出,足部高而無折邊,腰成梯形,體型較小而略高,胸腰際附窄邊辮紋扁耳兩對,其鼓面的紋飾主要是翔鷺紋、羽人紋或房屋等。胸部的主體紋飾是羽人紋、劃船等圖樣,腰部界格飾以民俗圖樣,如砍牛祭鬼圖、磨鞦游戲圖、羽人舞、牛圖、馬圖等等。在暈內常常鑄滿三角齒紋、同心圓紋、勾連紋等等。
        冷水沖型銅鼓以廣西藤縣出土的冷水沖型銅鼓為標準器。年代為東漢至唐宋時期,延續了約為1300余年。其特征是體型高大,鼓面寬闊,鼓胸不甚突出,鼓腰粗而略直,腰最小徑在中部,鼓足高,胸腰間鑄有寬扁大耳兩對,耳上鑄辮紋。有的還有半圓空莖環耳一對。鼓面太陽紋大都是十二芒,個別是九芒或十芒。芒間為雙翎眼紋,鼓面邊緣塑有立體青蛙,蛙間常塑牛、馬、人騎馬、牛拉撬、龜、水禽等動物圖象。鼓面有一圈勾連雷紋及其衍變的復線交叉紋。主暈是圖案化的變形羽人和翔鷺紋,鼓胸有圖案化的船紋,鼓腰有圖案化的舞人紋和細方格紋,足部有圓垂葉紋。
        北流型銅鼓以廣西北流縣出土的銅鼓為標準器。年代為西漢末年至隋代。其形制特征是體型碩大厚重。鼓面大于鼓胸頸之外,邊緣有垂檐。胸壁斜直外突,最大徑偏下,胸腰際收縮,曲變不大,以一道凹槽作為腰胸分界。鼓腰成反弧形,腰足間以一道凸棱分界,鼓足外侈,與面徑大小相當。鼓身結實,多為圓莖環狀耳,青蛙小而樸實。以八芒居多。裝飾紋樣以席紋、方格紋、錢紋、云雷紋居多。還有菱形紋、水波紋、四瓣紋等。其花紋細而小有變化,鼓面邊沿塑有精巧的立體小青蛙。飾蛙一般為四只。
        靈山型銅鼓以廣西靈山縣出土的銅鼓為標準器。年代上限在東漢,下限在唐代。靈山型銅鼓的特征是鼓面平展,略寬于或等于鼓身,邊緣突出不下折。胸壁微凸,最大徑居中,胸以下逐收縮成腰,以細線為胸腰的分界。鼓耳均為帶狀葉脈紋扁耳。鼓面一般站立6只蛙,蛙飾都是后足并攏的立體三足青蛙,蛙背飾有劃線紋或圓滿紋。有的大蛙背負小蛙。鼓面中心圈飾芒數不等的太陽紋。鼓面和鼓身各有三道較寬的主暈,分別飾以騎獸紋、獸形紋、翔鷺紋等。其他暈為云、雷、線、席、蟲、蟬、水波、半圓,四瓣花等花紋圖案。有的在鼓耳下還裝飾有動物塑像。
        麻江型銅鼓以貴州省麻江縣古墓中出土的銅鼓為標準器物。年代從北宋到清末,前后有800多年。麻江型銅鼓的特征是鼓身低矮、鼓面小于鼓胸而略出于頸外。胸、腰、足之間無分界線,曲弧緩和,腰中部有凸棱一道,將鼓分成上、下兩節。胸部有大跨度鼓耳兩對。鼓面太陽紋以十二芒為主,芒間飾有翎眼紋。主暈飾游旗紋為主,還有十二生肖紋、符箓紋、乳釘紋、雷紋、同心紋、獸形云紋、S形勾頭紋、酉字紋、櫛紋、人物紋、動物紋等。有的還有銘文,如“大吉”、“萬代進寶”等。有的背面有人物、莊園、孔明巡行圖等。
        西盟型銅鼓以云南西盟佤族地區為主要分布而故名。其年代早期為唐代,中期約在元明時期,晚期一直延續到清代。西盟型銅鼓的特征是體型瘦高而輕薄,上大下小,鼓面寬大,向外伸出鼓胸,胸壁直而大于腰和足,胸腰際彎曲緩和,鼓身呈直筒形。胸、腰、足無分界線,有兩對三角叉形扁耳。鼓面太陽紋為8芒或12芒,鼓面邊沿有四足蛙4只。暈圈密而窄,飾有團花紋、羽紋、翎眼紋、節紋、雙眼條花印紋、鳥紋、魚紋、云雷紋、米粒紋等。有的上塑有立體的象、田螺、玉樹等圖象。

      三、銅鼓的族屬及其社會功能
        根據銅鼓的分別地區和跨越年代等因素推斷論證,可得出不同類型的銅鼓屬于不同的族屬。較一致的看法如下:
        萬家壩銅鼓為我國西南古代民族濮人所鑄造。石寨山型銅鼓主要是濮人和駱越人所鑄造。冷水沖型銅鼓是駱越人和后來的僚人所鑄造。北流型和靈山型銅鼓是俚人所鑄造。麻江型銅鼓最多的地區是貴州和廣西交界的山區,可能鑄造這種銅鼓的古代遺址就分布在這個區域,只不過目前尚未找到罷了。居住在這里的壯、瑤、苗、水、布依、彝等少數民族民間仍在珍藏和使用麻江型銅鼓。據考古研究普遍認為,西盟型銅鼓最早為壯族先民所鑄造。
        根據考古發掘和民族學調查材料分析,得出銅鼓的社會功能大致有娛樂、傳訊、喪葬、祭祀以及象征權力和財富等。
        銅鼓在明清以后,普遍成為南方民族娛樂活動的樂器。凡婚姻嫁娶、宴會、斗牛、節日等都喜擊銅鼓以自娛。明代史籍有仲家人“俗尚銅鼓,時時擊以為樂”,“苗人撾銅鼓,斗牛于野”的記載?,F代壯、瑤、苗、水、布依、彝等民族民間逢年過節都要敲擊銅鼓,盡情歡樂。
        銅鼓的早期作用主要是傳遞信號。史載魏晉南北朝的僚人“鳴此鼓集眾,到者如云”的情形。明代史籍有南方民族首領“擊鼓山巔,群蠻畢集?!钡挠涊d?,F在許多擁有銅鼓的少數民族“遇事則擊銅鼓”。桂西瑤族婚姻嫁娶,喪葬祭祀、節日集會等都以銅鼓為傳訊工具。
        銅鼓用于喪葬,主要是充當葬儀和葬具,如白褲瑤人死后,要到死者家中敲擊銅鼓,出殯前要舉行隆重的擊銅鼓砍牛儀式,以示吊唁。古代南方少數民族還有以銅鼓為葬具的遺俗。
        在古代民族祭祀場面的圖象中,多有敲擊銅鼓的形象。唐代史籍中說:“銅鼓賽神來,滿庭幡蓋徘徊”。明代《嶠南瑣記》中有“土人擊銅鼓以樂神”的記載?,F在有的少數民族在宗教活動中仍然使用銅鼓,如苗族的“吃牯臟”等。
        由于古代戰爭和祭祀等都由部落、氏族首領主持,銅鼓逐漸由一般的生活用品上升為禮器,成了占有者身份和地位的化身,《隋書?地理志》有“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的記載?!独m資治通鑒長編》說:“家有銅鼓,子孫秘傳,號為右族”。甚至如《明史?劉顯傳》所說:“得鼓二三,便可僭號稱王”。因此,擁有銅鼓就意味著擁有財富和權力。財富和權力的象征成為了銅鼓的一種特殊社會功能。

      四、水族的銅鼓文化
        水族是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人口40多萬,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和云南,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及其周圍的獨山、榕江、荔波、都勻等縣市是水族的主要居住地?!端搴喪贰氛J為水族是我國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駱越的一支發展而成的單一民族。
        銅鼓文化是百越文化的象征,水族先民“駱越”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是我國古代銅鼓文化的創造者之一。水族地區因銅鼓流傳廣、數量多,被稱為銅鼓王國,曾經每個村寨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家藏有銅鼓。據不完全統計,僅三都水族自治縣,就保存有銅鼓近400面。流傳于水族地區的銅鼓,絕大多數是滇系銅鼓中的晚期鼓—麻江型鼓。
        水族銅鼓文化豐富多彩,悠久燦爛。在水族的民俗故事、民間傳說中,有關銅鼓的內容較多,如在《端節的由來》中說,水族人民過端節時,開展賽馬、敲銅鼓、吹蘆笙、唱歌等娛樂活動。在那遠古的時候,水族百姓背著銅鼓,扛著鋤頭犁耙,挑著家什,經廣東、廣西,走到龍江上游的地方居住下來。在《銅鼓的傳說》中說到,銅鼓打敗了蛟龍,水族人民在端節時才能渡江過河,得以團聚。銅鼓降服了猛虎,保護了水族人民的安全。銅鼓斗敗了犀牛,使莊稼得到豐收。
        水族銅鼓主要用于節慶、祭祀和喪葬。在水族人民的生活中,凡重大的節日活動,都離不開銅鼓。節慶主要用于端節和卯節,民間素有“敲鼓過端好賽馬,敲鼓過卯好唱歌”之說。屆時,各村各寨要“請”出珍藏的銅鼓先行祭祀,然后敲擊銅鼓和起伴奏作用的皮鼓,鼓聲古樸、悠遠、熱烈、歡快。男女老幼踩著鼓點跳起歡樂、感人的銅鼓舞。水族銅鼓舞內容有持械征戰、插秧收割等大多反映古代水族人民用銅鼓集眾指揮生產,或擊鼓號令將士沖鋒陷陣的場景。舞者隨著銅鼓和皮鼓的節奏或左右旋轉,或舒展信步,或揮戈對陣,或歡騰雀躍,舞蹈往往在急促的鼓聲中戛然而止,令觀眾興奮不已。在喪葬活動中,老人一去世,便將其扶坐在銅鼓之上沐浴更衣,并將銅鼓當作供桌擺放祭品。 在舉行喪葬儀式“開控”活動中,還要擊銅鼓以伴。水族認為生時要與銅鼓相伴,死后要坐在銅鼓上更衣,這樣其靈魂才能安然離去,家族才會興旺發達、吉祥平安。


      ? 水族打銅鼓
        水族的銅鼓既是一種樂器,也是財富和家族繁榮興旺的象征,是神圣之物。水族把銅鼓看作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祖傳珍寶來對待。認為失去銅鼓是對祖先的不敬,丟掉銅鼓是丟掉家業的精華,奪去銅鼓是奪去歡樂與幸福。水族敲銅鼓還有著許多禁忌,只有過“端節”、“卯節”和舉辦紅白喜事時,才能敲銅鼓,平時嚴禁敲擊。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的這件水族麻江型十二芒銅鼓,用青銅鑄造而成,上鑄兩對鼓耳,鼓面和鼓身鑄刻有太陽紋、翎眼紋、游旗紋、乳釘紋、雷紋、同心紋、云紋、勾頭紋、酉字紋、櫛紋等。其歷史悠久,器型完好,圖案精美,內涵豐富,是水族同類型銅鼓中的精品,為我們研究銅鼓文化藝術及水族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撰稿:們發延)    
      国产黄色网站在线观看|国模黄丹私拍炮150p|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久久|久久精品国产91精品亚洲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