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青年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5月15日,在第47個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之際,由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宮和中國博物館協會指導,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青年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以“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以優秀傳統文化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主題,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線下主會場設在民族文化宮。研討會收到來自北京、內蒙古、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和新疆等多個省區的青年學者積極投稿,線上線下共有100多位青年學者參加會議。
▲第二屆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青年學術研討會主會場
會上,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秘書長、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長陶穎發布了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將在“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推出的5項系列活動: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全國民族與民族地區博物館館長筆談、第二屆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青年學術研討會、啟動第四屆“紅石榴杯”兒童創意作品征集活動——我最喜愛的民族樂器、民族文化宮有聲博物館項目首個專題展覽正式上線、5月18日當天的“館長接待日”活動。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宮黨委委員、副主任們發延出席并致辭。云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王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員傅嘉偉、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員烏日烏特等1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博物館學人代表作學術交流。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民族文化宮研究館員吳貴飆進行學術評議。陶穎作會議總結。民博專委會副秘書長、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副館長崔德志主持會議。
▲們發延副主任致辭
們發延在致辭中指出,舉辦此次青年學術研討會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圍繞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和青年博物館學者作用,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通過博物館的發展壯大及可持續發展,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轉變為現實,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絢麗文化轉化為有形有感有效的公共文化產品,是我們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也是我們勇往直前的不變方向。希望通過各族青年博物館學者的學術交流,推動博物館事業更好發展,為譜寫好“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壯美篇章作出新的貢獻。

▲線上學術交流
在學術交流環節,10位青年博物館學人圍繞館藏文物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博物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研究、博物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民族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等6個分主題進行了精彩發言。在學術評議環節,吳貴飆首先對本屆青年研討會作了整體評價,認為此次會議從主旨、發言內容、參會人員等多個方面體現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過程,會議本身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體現。吳貴飆對青年學者的發言作了一一點評,認為各位發言人的內容均來源于發言代表的工作實際經驗,具有啟發性和可實踐性。
陶穎在作會議總結時指出,本屆研討會多方參與,地域多元、身份多樣、視角多維,充分體現了研討會的橋梁紐帶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凝聚力,為民族文博領域學術力量的成長壯大奠定了良好基礎。研討會主題鮮明,進一步探討了博物館如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青年博物館學者的發言具有理論性、實踐性和針對性,對博物館進一步做好“鑄牢”工作提供了參考意義。她表示,博物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期待更多文博青年工作者積極投身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中,并通過青年學術研討會這個平臺交流、學習、鍛煉、成長。
▲主會場參會人員合影留念
(圖/劉正晨 陳紅 辛巖)